东方阅读网【www.dfmsc.com】第一时间更新《亮剑之黑市商人》最新章节。

除了远征军,其他的顽军士兵由于长期营养不良,身体出现严重问题,不少人出现营养性水肿和夜盲症,四成以上的士兵患有口唇炎,近一半的士兵胃里有蛔虫。

1939年,营养学家到湖南前线调查顽军士兵的营养状况,震惊地发现顽军军队中五分之一的伤病是由于营养不足造成的,这样的顽军部队怎么可能还有战斗力?

反观八路军,经过了抗战初期的艰难,吃糠咽菜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为解决吃饭问题,八路军军领导人当机立断,决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至此,浩浩荡荡的大生产运动,正式拉开了帷幕。而由于八路军保持官兵平等,干部和士兵吃的都一样,所以八路军里面上下齐心,伙食逐渐地丰富起来。

1941,八路主力部队公布的陕甘宁地区八路军的伙食清单。不得不说,种类还是相当丰富的。

早饭,吃七两小米、六两土豆做成的软饭。

午饭,吃二两玉米、四两土豆、四两或者半斤南瓜做成的稠饭。

晚饭,吃七两小米、六两土豆做成的软饭。

主食在确定之前,已经先交由干部、指战员们试吃,吃完的战士们无一不拍手称赞。

不止味道好,还能为战士们提供大量的优质蛋白质、糖分等,小米还能促进营养成分的汲取。

而这,仅仅只是主食,配菜比之有过之而无不及。

1941年前后,陕甘宁边区的蔬菜种类还是比较丰富的,各种青菜都有。

一般来说,部队吃的是大锅饭,最简单的办法,便是将青菜用清水煮一锅,供战士们食用。

但这样做不仅味道不好,还会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无论是顽军还是我军,都不提倡。

无论是驻扎还是战时,只要有条件,战士们吃的基本上都是炒菜。

除此之外,那个年代,已经掌握食材相克的原理,因此很多蔬菜都不让放在一起炒。例如菠菜和其他青菜,在炒制时就要分两锅。

为了保证食物的可口,在炒菜时,炊事员会多放葱、姜、蒜、辣椒等作料,而盐、酱油、醋之类的调味品,在那个时候也是完全不缺的。

除天天能吃上炒菜外,八路军吃肉的频率也是不低的。

那个年代,猪都是人工喂养的,因此产出的肉比较少,只有一百一十斤左右。

另有心、肝、肺之类的下水四斤,大小肠、猪肚七斤,猪血加水、食盐凝固后,能得25斤左右。

经过详细的计算,一头猪大概能供一百名八路军战士食用。

肥肉用来炼猪油,猪油不光能用来炒菜,炼出来的油渣还能和萝卜一起炒,加上辣椒、葱、蒜一起吃,算一餐,每位战士平均能吃到一两七钱二。

猪下水可以炖一锅清汤,开锅之后再将烫好的猪血放下去,加上多多的辣椒,就是一锅十分下饭的“毛血旺”,算一餐,每位战士能吃二两三钱三。

除肥肉之外的肉和骨头,和萝卜、土地一起,一顿红烧,一顿清蒸,算一餐,每位战士能吃三两多。

猪蹄和猪头可以炖萝卜吃,算一餐,每位战士可以得二两二。

当时,八路军有规定,每四头战士养一头猪,以100人为单位,换算下来,一年365天,战士们平均每三天左右就能吃一顿肉。

这个饮食水平,已经远远超过抗战后期整天缩在碉堡中的日寇,更不用说每天只能吃窝窝头的顽军。

由于顽军上层腐败成风,肆意克扣军费,即使是宝贵的军校生,也只能躺在床上吃窝窝头。

这样的顽军部队,又怎么可能有战斗力呢?

要知道,在战争时,伙食就是战争力,一名战士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又哪来力气打仗呢?

就拿拼刺刀来说,在抗战前期,由于吃不饱饭,战士们在营养不良的情况下,与日军拼刺刀是十分害怕的,往往几名士兵一起上,才能杀死一名日军。

但等到抗战后期,八路军在白刃战方面已经跟日军不相上下,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身体素养的提升,让八路军不再惧怕日军的刺刀,一名经验丰富的八路军老兵,甚至能在战场上以一敌多,以一人之力拼掉数名日军。

伙食对部队战力的提升有多大,可见一斑。

有人可能会说,陕甘宁地区土地资源贫瘠,即使再如何耕种,又怎么可能得到这么多粮食?

这其实是很多人的一种偏见,在大多数人看来,陕甘宁边区地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峻,根本不适合耕种,但事实上,这里物产之丰富,远超我们的想象。

陕甘宁边区北接鄂尔多斯高原的盆地丘陵,向南延伸到关中平原的边缘,西抵六盘山东麓,东临黄河,面积达到了10万平方公里。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盐业,三边的池盐、绥德的井盐,自西夏时期,便是我国的产盐重地,因此,陕甘宁边区是完全不缺盐的。

除此之外,陕甘宁边区还藏有大量的铁矿、石膏、瓷土、石油等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即使关起门来,也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

除了矿产资源外,陕甘宁边区的畜牧业也十分发达,虽然驴、骡、马不多,羊群却数量众多,盐池县出产的盐池滩羊,时至今日,仍旧是我国最顶级的羊肉之一。

而且,羊除了肉外,还有很多副产品,例如羊毛、羊皮外,这些东西除了自用之外,还可以用来出口,大大缓解了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压力。

说完矿产和畜牧业,再来说说最为重要的农耕业。

诚然,陕甘宁边区地处黄土高原,土地的确不适合用来耕种。但并不是因为土质问题,而是因为缺水。在靠天吃饭的年代,雨水多还好,一旦大旱,很有可能会颗粒无收。

虽然土质不好,但陕甘宁边区却有自己的优势,便是地广人稀。

据悉,在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的耕地面积仅为843.1万亩,占开垦面积的22.5%左右。且这些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中,农民手中的耕地不到10%。

为解决这一问题,八路军采取了奇特的税收政策。

对土地众多的地主施以重税,土地越多,税收越高。

地主种地得不偿失,只能低价将土地转让,让土地回到农民手中,到抗战后期,陕甘宁边区农民土地拥有量已经达到30%,部分县区达到了60%,有个别地区,甚至达到了80%以上。

地主们没了土地,自然要另寻出路,什么也不会的他们,一窝蜂的涌入商业,开始销售边区盛产的矿产、皮毛等副产品, www.uukanshu.com大大促进了边区工商业的进展。

除了帮助农民拿回土地外,八路军也号召群众一起开垦荒地,为此制定了不少优待政策。

东方阅读网【www.dfmsc.com】第一时间更新《亮剑之黑市商人》最新章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More+

蜀汉之庄稼汉

甲青

大明:家妻上将军

心中下雨

我的训练家模拟器

疯狂沉默

留里克的崛起

重生的杨桃

蝉动

江苏棹子

军旅:倒数第一?我考入最牛军校

凉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