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阅读网【www.dfmsc.com】第一时间更新《西晋东晋》最新章节。

三年后,即魏青龙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率众十万从斜谷向魏境进发,这是诸葛亮进行的第五次北伐,也是最后一次。所谓诸葛亮六出祁山是没有的,那只是出现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率军从汉中经褒斜道出斜谷到达郿县(今陕西宝鸡眉县)一带,之后在渭水南岸屯兵下寨,这应该是蜀军数次北伐以来距离魏国西线重镇长安最近的一次。为了准备此次北伐,三年的时间里诸葛亮劝农讲武,与民休养生息的同时不忘厉兵秣马,设置了斜谷兵栈,将大量粮草军需提前搬运至斜谷谷口,为的就是此时伐魏使用。魏明帝曹叡闻讯很是忧虑,连忙派出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增援驻守在长安的司马懿。自从大司马曹真去世后,司马懿已经全面接手魏国西线军事。众将建议在渭水北岸列阵,与蜀军隔河展开对峙。但这次司马懿却显得十分大胆,因为魏国的百姓很多聚居在渭水南岸,所以南岸为必争之地,司马懿直接领兵渡过渭水,同样在南岸背水扎营,这仍然是司马懿一贯的将蜀军向外顶的策略,并做出一副当年韩信背水一战的样子。司马懿稳固大营后又对众人说道:“若诸葛亮从武功(今陕西咸阳市武功县)出兵,依山向东攻击,确实令人担忧;若向西前往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市岐山县),那我军就没事了。”司马懿言外之意就是诸葛亮如果从武功进兵,那蜀军的目标一定是长安。长安是曹魏在关中地区的大本营,也是魏国西线之根本,若长安有失,则会直接威胁到曹魏在中原的腹心地带。但若诸葛亮驻军五丈原,等于蜀军进至郿县后又折返后退,那么魏军就不必担忧了。而诸葛亮考虑的是,五丈原北临渭水,依托秦岭,是一块较高的台地,地形开阔,在上面甚至可以种粮屯田,于是蜀军果然屯兵五丈原,表明诸葛亮首先看重的是防守。

诸葛亮吸取了之前北伐的教训,这次几乎率领蜀国倾国之兵伐魏,大有势在必得之势,似乎冥冥之中也预感到了什么。为了配合此次北伐,诸葛亮还请吴主孙权从东线同时攻打魏国,孙权同意响应。四月,蜀军穿出褒斜道进至渭水河畔,诸葛亮这次即没有出祁山攻击陇西地区,也没有冒险穿子午谷进逼长安,而是从中间地带直插陇右(即陇西)。如果蜀军能在此站稳脚跟,则可以将曹魏的关中地区与陇西地区切割开来,一分为二,进而逐一吃掉陇西各郡,在扩大蜀国版图之后再对曹魏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形成压迫之势,最终为北伐中原、复兴汉室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图)诸葛亮的全盘计划考虑的十分周密,然而唯一的难题还是后勤补给。就在三年前第四次北伐时,诸葛亮出兵前曾委托中都护李严负责后方的运输补给。李严(又名李平)和诸葛亮一样,是刘备病逝前的托孤大臣之一,但诸葛亮任职丞相,总揽全局,所以李严内心一直不太服气。当时正逢夏秋之季,阴雨连绵,粮草运输发生困难,不能按时交割,李严自知难辞其咎便心生邪念,故意命人传话给诸葛亮建议撤军。同时李严又上奏后主刘禅,说丞相大军是佯退,以便引诱魏军与其决战。等到诸葛亮真的率军返还时,李严却故作惊讶地说:“军粮很充裕呀,怎么又退军呢!?”其用意在于开脱自己督办粮草不力的责任,却显出好像是诸葛亮在贻误战机。后诸葛亮回到成都,将李严给自己的前后书信原本公示出来,李严的阴谋彻底暴露,于是只得认罪,后被贬为平民。李严因为权力之争的一己私欲,便致军国大事于不顾,并企图阴谋陷害诸葛亮,这种小人伎俩实在误国误民。李严的两面人作风论罪当诛,诸葛亮完全是看在先帝刘备托孤的份上才手下留情,将其废为庶人。为了解决蜀军北伐中时常出现的粮草补给苦难,诸葛亮这次干脆分出一部分兵力,开始在渭水南岸展开屯田,其开垦的田地或有与渭水河边百姓的农田互相混杂的,但蜀军却能做到秋毫无犯,足见诸葛亮治军之严。魏军一看,蜀人这是要常驻于此的节奏啊,雍州刺史郭淮便说道:“诸葛亮一定会来夺取渭水北岸的北原,我军应该先下手为强。”众人却都觉得不会。郭淮接着道:“诸葛亮如能跨过渭水占据北原,便可连兵北山,隔绝陇道,当地的汉胡百姓必然动荡,这显然对国家不利。”司马懿之前曾派出将军周当屯兵阳遂(今陕西眉县附近),阳遂同样位于渭水北岸,靠近北原。司马懿如此安排是想以阳遂为诱饵,吸引蜀军前来攻打,再接机设下埋伏。但蜀军并未攻打阳遂,司马懿马上明白了诸葛亮的意图在于北原。于是赞同郭淮的观点,司马懿命其带兵前往北原防守。郭淮于北原正在修筑防御工事之际,蜀军就杀了过来,郭淮立即组织人马反击,将蜀军击退。攻击北原不成,诸葛亮只得回兵五丈原。

就在魏蜀战事胶着之际,公元234年五月,吴主孙权起兵十万,响应诸葛亮的北伐,向曹魏境内的合肥新城发起攻击。同时命令陆逊、诸葛瑾等率领万余人出江夏、沔口(今湖北武汉),目标直指襄阳。还有一路由吴将孙韶、张承统领,部队向着广陵(今江苏扬州)、淮阴(今江苏淮安)一带进发。为了配合诸葛亮北伐,东吴此次出兵的声势确实够大。曹休去世后,目前负责魏国东线对吴战事的是新任征东将军、扬州刺史满宠。满宠见吴军来势凶猛,一开始想放弃合肥,退守寿春。但魏明帝认为,合肥、襄阳、祁山是魏国东、南、西三个防御重点,乃兵家必争之地,不可放弃,并表示自己将御驾亲征支援满宠。为满宠打气鼓劲的同时,曹叡又敕令司马懿说:“要坚壁据守以挫蜀军锋芒,蜀军攻不进来,退又不能交战,时间一长必然粮尽。蜀人毫无收获之时必然退走,退走之时我军全线追击,此乃全胜之道也。”不得不说,魏明帝曹叡的想法与司马懿简直异曲同工,也不知是司马懿多年对蜀作战的经验感染了魏明帝,还是曹叡真的具有军事天赋,总之,君臣二人想到一处,这个仗就好打了。那一边司马懿坚守不战,这一边满宠率众坚决守卫合肥新城,吴军围攻多日却难以攻破。孙权得知曹叡正亲率大军向合肥靠近,再加上吴军中士卒多有患病,于是孙权最终退回了江东。击退了东吴,群臣以为魏明帝会西幸长安,为司马懿抗击蜀军制造声势,然而曹叡却说:“孙权败退,诸葛亮也会胆寒,司马懿足可抵御西蜀,寡人无忧矣。”

时间到了八月,诸葛亮自二月出兵至今已历半年,然而魏、蜀两军依然在渭水南岸相互对峙。诸葛亮派人数次挑战,司马懿就是不战。结果诸葛亮竟派使者将女人衣物送给司马懿,以示羞辱。如此小儿科的手段会是诸葛亮干的吗?《晋书》与《资治通鉴》中都是这样记载的。可见诸葛亮当时被逼到了何种程度,也是真没招儿啦。司马懿反倒十分从容,还问来使:“你家丞相起居如何?每天饭量怎么样啊?”来使答:“能吃三、四升吧。”当时的一升米大约合现在的0.27斤,那么诸葛亮一天的饭量差不多在一斤左右。有些人觉得诧异了,说诸葛亮每天吃的比我们现代人还多呢,一天吃掉一斤大米饭这是个大小伙子的饭量呀。拜托,诸葛亮生活的时代距离我们有近一千八百年,估计那时候也没什么副食,又是在作战前线,哪像我们现代人每天的饮食有菜有肉,主食为辅,甚至不吃主食,怕得个糖尿病什么的。司马懿接着又询问诸葛亮每日政务如何,使者又说:“丞相夙兴夜寐,凡处罚在二十以上的都要亲自处理。”司马懿事后对众人说:“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岂能长久啊!?”于是众将再度请战,司马懿实在拗不过,心想不如借着刚刚被诸葛亮羞辱的机会假装恼怒,然后向皇帝上表请战,结果魏明帝不准。曹叡不但没有同意司马懿的请战,还派卫尉辛毗持节杖以军师的身份来到军中节制众将。当蜀军再来挑战时,司马懿立即整顿兵马准备迎击蜀军,走到大营营门时,见辛毗持杖就立在军门前,那意思就是,谁敢出战,先从我身上踏过去好了。辛毗是皇上派来的,相当于钦差吧,这个人在魏国是出了名的骨鲠之臣,素来刚正严明。众人见状,只得都退回本部。司马懿这套把戏当然瞒不过诸葛亮,当诸葛亮听说辛毗前往魏军营中节制众人后便道:“司马懿本无战心,上表请战不过故作姿态给旁人看罢了。都知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哪有千里之外向皇帝请战的。”诸葛亮虽然能够看懂司马懿的心思,但却拿司马懿没有办法。两军就这样继续耗着,诸葛亮也不撤兵,司马懿也不交战,双方能想到的招数也都用了,现在比拼的只是耐心和毅力。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尽管诸葛亮此次北伐可谓做足了准备,但唯一没有准备好的却是诸葛亮自己,自己的身体。就在当月,有流星坠落于五丈原方向,司马懿由此断定诸葛亮必败。

不久,诸葛亮病逝于军中,史料中没有详细说明诸葛亮的死因,但谁都能看出诸葛亮的死是因为长期损耗过大,身体过度透支。尤其是第五次北伐以来,诸葛亮在魏蜀前线已经支撑了半年时间,战事却始终不能取得突破,诸葛亮内心的焦躁可想而知。而作为三军统帅,诸葛亮又必须压抑着自己的情绪以为表率,其实这样的身心状态对诸葛亮的身体反而打击更严重。尽管诸葛亮在后世近乎被神化了,但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不过只是一位勤于治事、富有智慧的普通人而已,当整个形势到了难以承受的临界点时,就是诸葛亮也会出现崩塌。诸葛亮的死再一次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真正意义,但对诸葛亮本人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释怀与解脱呢?诸葛亮去世,蜀军无心再战,丞相长史杨仪整军退出营垒,向蜀中撤退,当地百姓奔走相告。司马懿得知消息后,连忙领兵进入蜀军大营,收缴了大量图书文件及粮草物资。司马懿判断,蜀军走得如此仓促,一定有大事发生,很有可能是诸葛亮不行了,于是按照曹叡事先的要求急令全军追击。蜀军却反旗鸣鼓,作出一副攻击的样子。司马懿担心有诈,本着穷寇勿追的作战原则收住了人马不再追击,杨仪这才从容整军而去,进入褒斜谷后开始为诸葛亮发丧。时有百姓作谚语道:“死诸葛走生仲达。”意思是,死了的诸葛亮吓走了活着的司马懿啊。司马懿也自我解嘲地说道:“我能猜透活着的诸葛亮,却无法猜到诸葛亮的死啊。”而后又感叹道:“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

天下奇才诸葛亮仙逝而去,留给后人多少无尽的遗憾。诸葛亮有才不假,但诸葛亮的‘奇’更多的是出现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完全凭借的是勤勤恳恳、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支撑着蜀国。《三国志》作者陈寿就曾中肯的评价诸葛亮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意思就是诸葛亮善于治军,但作战用奇谋并不在行,诸葛亮的理民才干更胜于其为将的方略。自古用兵之道变化万千,以正合,以奇胜。诸葛亮在正兵合敌方面可以说做的相当完美,且事无巨细均亲自部署,但恰恰是在奇兵取胜方面显得谨小慎微,不愿冒险,不存侥幸,像司马懿那种千里奇袭擒孟达的战例在诸葛亮身上是绝对不会发生的。UU看书 www.uukanshu.net当然,蜀国数次北伐无果而终并不仅仅因为诸葛亮的军事才干受限,似乎对手司马懿更懂得奇正相合的用兵之道,都说‘既生瑜,何生亮’,那真实的历史是不是要说‘既生诸葛,何生司马’呢?显然不是这样。假如没有诸葛亮,仅凭一州之地的蜀国是不是就能完成恢复中原,复兴汉室的宏图大业呢?当然没有可能。当时的蜀国,无论政治、经济、军事层面和曹魏都不在一个层级上,综合国力对比是相当悬殊的。然而西蜀作为弱势一方却在诸葛亮的率领下连续主动出击,这才是连年出兵而没有结果的真正原因。尽管如此,后人始终缅怀的是诸葛亮,而不是司马懿,就在于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直至死而后已的这样一种精神。难道以诸葛亮的智慧还看不明白北伐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吗?但诸葛亮仍然坚持去做。有人说诸葛亮是愚忠,为了那份对先主的承诺而鞠躬尽瘁,但这正是诸葛亮为人所景仰之处,也是历代统治者推崇诸葛亮的原因。无论从君王的角度,还是士大夫阶层,甚至是普通民众,诸葛亮的个人品格都近乎完美。诸葛亮死后,那种效忠君王、恪守本分、勤于政事、爱民如子的君子形象在中国历史上再未出现过,即使有也难以盖过诸葛亮的万丈光芒。诸葛亮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他死在了北伐前线上;诸葛亮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永远为后世传扬。诸葛之后,再无诸葛。

诸葛亮走了,司马懿的表演还在继续,甚至比诸葛亮还要精彩。

(未完待续)

东方阅读网【www.dfmsc.com】第一时间更新《西晋东晋》最新章节。

相关阅读More+

蜀汉之庄稼汉

甲青

大明:家妻上将军

心中下雨

我的训练家模拟器

疯狂沉默

留里克的崛起

重生的杨桃

大国军舰

华东之雄

蝉动

江苏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