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阅读网【www.dfmsc.com】第一时间更新《大明总宪》最新章节。
最近写的不是很顺,决定随便写点什么闲聊的东西。
大致讲讲这本书的前世今生。
有读者应该是找到评论区过,本身这本书就是源于一个偶然,也就是某天我在刷某乎的时候,被推送了一个《大明王朝1566》的问题。
当时刚好在开书的空窗期,总之七零八碎写了一大堆,发现似乎是可以作为一个新书的题材,所以干脆就直接拿题干逐渐补成了一個大纲。
只不过最开始的设定,主角是庄敬太子也就是从朱载壡的角度用比较传统的历史文写法去写,只是后来因为某些原因,又改成了用一个臣子角度去切入。
越往后写其实越发现,有些内容的立意太沉重了,确实是能力有限,把握不住。
以前的读史,总感觉每一个封建王朝有那么一种“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感觉,总觉得一个王朝本来还好好的,怎么忽然搞着搞着就崩了,最遗憾的其实就是明朝。
倒也并不是觉得明朝有多好,而是为什么会有清朝,为什么明朝亡了,就让清朝捡了这么一个便宜,如果明朝不灭,资本主义萌芽还会不会仅仅只是萌芽,工业革命云云……
这些问题用英雄史观实在是找不到答案,最客观唯心的回答就是,明朝倒霉,汉人倒霉,这片土地倒霉,盖乎天命有数,就这么把工业革命错过去了。
曾经我以为这就是答案了,就是纯粹的倒霉。
直到后来读大学的时候,因为当时是在江西读大学,有一次到了一个瓷窑的遗址去玩,看了一圈下来,把这个客观唯心的答案都给推翻了。
因为同样这么原始的手工作坊。
飞梭、珍妮机出来了,就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变革,引爆了工业革命,就是因为生产效率提升,商人逐利,剩下的一切全都是自然而然的,很明显这个瓷窑就对不上。
为什么珍妮机出来,就是把所有的棉布都运到外面去卖。
为什么这瓷窑里烧出的瓷器,就是把卖相不好的瓷器堆成一座山,连运都懒得往外运,而不是催生徽商去研制四轮马车、最后诞生火车?
我知道那肯定不是无利可图,即便是再差的瓷器,只要运出去一定还是能卖得出价的。
排除一文不值,排除古代商人是,只能说明答案错了。
或者说,工业革命只是一个次要原因,真正让东西方的历史进程转向的,是另一样东西。
庆幸的是,这个问题确实没能困惑我太久,因为当时正好是《三体》热度最高的时候,大数据很自然的给我推送了刘慈欣的很早之前的那个短篇《西洋》。
现在回头想想,还是觉得很幸运,刚打瞌睡,枕头就来了。
刚一看完《西洋》我就知道大概问题出在哪里了,当时我就有一个猜想。
因为同时期的启蒙运动太过璀璨,在我的中学时代,完全不记得老师或者课本上讲过在启蒙运动同期,欧洲正在经历一个所谓的“物价革命”,我带着我的猜想倒过来去重新查资料。
然后才知道在十六世纪的欧洲,确实存在一个物价革命,而且是一个本身并不起眼,但明显起到承上启下关键作用的历史事件。
刹那天地宽。
没什么天命所归,刘慈欣老师的《西洋》那个切入点非常精准。
郑和下西洋就是历史给东亚的一个考验,郑和如果能发现美洲,工业革命一定会发生在东方,但郑和没有发现,而是跟美洲擦肩而过了,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而从朱棣到嘉靖,这一百多年的时间,是最后的窗口期,这个窗口期如果能追上,那最起码能够持平(这一段也很复杂,郑和如果发现,美洲, 那就是占了天时、人和,但航程跟洋流的原因,地利东亚是注定占不上的,过了嘉靖朝,小冰期要开始搞事了,大明内部也僵化了,关键是丰臣秀吉跟努尔哈赤也开始磨刀了,相当于天时、地利、人和全不在大明,也就没戏了。)
所以我选了这么一个时间,开了这么一本书。
但真的写下来发现,实在是不好写,甚至可以说是难写,当然跟我水平菜也有关系,没有前人可以参考,毕竟爽文肯定是要集伟力于主角一身,但这样一来很自然就必须是英雄史观,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历史网文被批“历史虚无主义”的原因,因为这个伟力,是抢的百姓的功劳,是抢的苍生的功劳。
这本书看着很敏感,但是写到现在还没有被审核干扰过(偷偷嘚瑟一下,希望以后也不会被关小黑屋)。
说回本书,从一开始选了这个设定开始,就没指望着能写特别长。
或许一百万出头,撑死最多到二百万字。
但我既然是写了,我还是希望能给以后不想再写英雄史观、想试着用阶级史观写历史文的作者,把这条路往前稍微探一探,我一个人不够,那咱们就多来几个人,把这条路蹚出来早晚的事情,如果能有幸做大了蛋糕,最起码能让网文身上那些所谓YY的标签能够淡一些。
至于钱,倒也没有这么重要,也不是新人穷的吃不上饭,也没有孩子天天等着钱来养,趁着还有机会,赶紧做点想做的事情,每个月能有点钱饿不死就好了。
低头一瞥快两千字了,不能再水了,赶紧去码字了。
东方阅读网【www.dfmsc.com】第一时间更新《大明总宪》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