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阅读网【www.dfmsc.com】第一时间更新《900人从1620开始》最新章节。

第216章 孙承宗砸锅

浑河血战,沈阳城易手,八百里加急飞报入京城,整个京师再次震动,遥如当年萨尔浒大败消息传入京城一般,上至皇帝大臣,下至京师百姓,无不因此而感到震惊。

好在这个年月的八百里加急并不会吝惜笔墨,这方面远比那些文官文章要靠谱的多,所以很快兵部就流传出了浑河血战的细节,以至于京师方面的百姓反倒是最先镇定下来。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八千对战六万这个比例的对战都是个极大的弱势,而且还是实打实的给后金造成了大量杀伤,朱万良又不是在当天被后金追杀的,这就导致了八百里加急只上报了浙兵、白杆兵以及新军的牺牲,而未提及朱万良所部的问题。

从京师百姓看热闹的心态来说,这样的战绩其实还算不错,毕竟只是土司军和浙兵这种雇佣兵战死,大明还有九边精锐能够调动,宣大骑兵、辽东各个军头都还在维持局面,这就说明只要调度得当,趁着建奴在沈阳城立足未稳,大明是有机会反攻倒算的。

徐光启并没有完全相信八百里加急的内容,这方面他作为大明文官了解的更多,尽管他不是军事方面的专家,但这并不妨碍他从整体局势上能够看出战场细节的问题,比如当时部队已经抵达白塔堡的朱万良所部为何没有救援,再比如白杆兵后入战场,那支一直跟在白杆兵身后不远的唐军又在何方?

辽东这地方其实早就成了大明朝堂关注的重点,特别是辽东将门与朝中官员们勾连之后,朝堂其实对于辽东的情报工作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以至于很多辽东方面的消息朝廷知道的非常详细,远不是外界认为的那般朝廷不重视辽东。

也正是因为朝廷关注的多,所以乔羽所部从旅顺上岸之后的一切行动,大明方面其实都有斥候在远远监视跟随,甚至很多辽东将门也派出了各自的精锐家丁充当斥候在见识乔羽所部的动向。

没办法,唐人击败倭国幕府的速度太快了,要知道二十年前的大明打壬辰倭乱的时候也是用了几年时间,很多曾经参加过朝鲜之役的辽东老将还健在,对于倭国军队是个什么实力,辽东将门最有发言权。

尽管明军也是以少胜多,但打起来并没有唐军那般高效,这就使得各方对于唐军的战斗力评估出现了一些偏差,特别是消息不够全面的情况下,很多辽东将门也误以为唐军是靠着强横的实力正面与倭寇血战获胜,能打出这样的战绩,自然就只能被判定为强军。

所以辽东将门和朝廷一样,对于乔羽率队进入辽东这件事都保持了观望态度,各方都有一种三国局面的感觉,也很清楚辽东将门并不希望建奴失败,至少养寇自重还是目前辽东将门的普遍心里。

因此朝廷希望唐人能在辽东和建奴发生冲突,辽东将门则担心唐人把建奴打的太狠,又或者干脆跟建奴走到一起,十分纠结。

乔羽自然清楚自己的部队外围有各方的斥候监视,这也不是说她麾下的家丁战斗素养真的就很高,而是她麾下部队多是深山老林中走出来的野人女真,这些人自小就生长在原始森林的环境中,没点警惕性根本就活不到成年。

锦衣卫的情报其实已经在八百里加急之前抵达了京城,这方面不得不说锦衣卫还是很有实力的。

人家不仅有专门的通讯渠道,甚至情报收集的效率也很高,更是在辽东各方将军麾下都有暗探,想要搞到唐军动向非常容易。

这部分情报没有公布出来,但这并不代表如同筛子一般的大明朝廷里不会泄密,至少徐光启只要稍微打听一下,还是很容易就知道了唐人的动作。

说起来乔羽的行为很让大明朝廷恶心,出让沈阳城这种事情根本就瞒不住锦衣卫,甚至乔羽也没打算隐瞒。

但是对于风雨飘摇的大明来说,这种事情就算得到了情报也不能公布出去,因为大明不可能在这种时候再去招惹唐人,所以锦衣卫反倒是要给乔羽收尾,把整个沈阳城的交易变成后金建奴独自打下沈阳城,此战中甚至连一点关于唐人的消息都不能传递出来。

问题是乔羽带走了不少沈阳百姓和商贾,这些人如今在乔羽的庇护下向着安东方向行军,沿途还有建奴两白旗在外围护送,俨然就是要把消息顺利护送出辽东的姿态。

事实上乔羽和皇太极的交易并没能瞒住锦衣卫,锦衣卫的情报中甚至提及了乔羽后续和皇太极达成的合作,这就让大明朝廷有些不知所谓的御史文官准备借机搞事了。

天启皇帝尽管因为年纪小而不太喜欢管事,但这并不代表他看不懂大局,就连一个十几岁的小皇帝尚且知道这件事需要隐瞒,大明需要至少在表面上与大唐维持和平局面,那些御史如此行为就有点杀人诛心了。

这件事方面内阁其实是和皇帝站在一起的,毕竟他们才是真正掌控大明的人,内阁再怎么内斗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彻底砸了大明的招牌。

可大明内斗到了天启朝这个时期,文官们哪里还有什么底线,至少底线其实已经不那么清晰了。

因此徐光启还在研究唐人目的,思考所谓的东港和旅顺两地能不能提前以大明的名义送给大唐,以换取大唐的武器或者暂时稳住建奴的时候,御史那边便一口起搞出来二十多封奏疏,直接弹劾起了内阁不作为,弹劾起了辽东各级官员纵容建奴,甚至弹劾起了他徐光启靡费朝廷饷银只练出了一支花架子军队。

徐光启没想到这些御史会在这种时候搞事情,或者更准确的说,他没想到内阁会约束不住御史们。

从他的角度来说,就算真的有人要为此战承担战败责任,最好的替死鬼也该是朱万良才对,怎么也牵扯不到远在京城的他和内阁。

徐光启从御史们的行为中嗅到了一丝不太正常的阴谋味道,同时他比其他人更清楚唐人这些做法的险恶用心。

因此徐光启特意给皇帝上了一道秘折,是通过锦衣卫渠道贿赂魏忠贤直接送到天启皇帝面前的,这种不通过内阁和司礼监直接越级上奏的行为本就是僭越,不管他的奏疏效果如何,皇帝和内阁都不会接受他这种行为,但徐光启却觉得这事必须要做。

奏疏中徐光启详细分析了浑河血战,并且在其中指出了浙兵、白杆兵以及新军相互协作的战斗表现以及他关于新军下一步培养,训练一支能和建奴军队正面野战的部队的必要性。

同时也明确提出了唐人干涉辽东局势的险恶用心,考虑到大明如今的实际情况,建议皇帝暂时安抚好唐人,甚至可以适当默许一些辽东利益给予唐人,让唐人和辽东将门以及建奴相互制衡,等新军练成后再调石柱白杆兵一同会战解决建奴。

至于目前辽东的局势,徐光启是建议辽东建奴干脆撤离大凌河防线,直接退到锦州以西,借着辽东走廊构建防御,以拉长建奴后勤补给线,甚至利用建奴人口弱势来让建奴不得不放弃进攻锋锐来消化地盘。

这种话其实和找死没有什么区别,徐光启也是因为去过台南,见识了台南的繁华之后心中恢复了一丝热血,否则以他的智慧是不会说出这种话的,至少会委婉很多。

上了奏疏之后徐光启就已经在京城的家中等死了,他很清楚就算小皇帝不拿他下狱,内阁和那些文官同僚也不会放过他。

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皇帝的老师孙承宗居然在皇帝面前开口保了他,甚至还公开赞赏他的那份奏疏才是老成谋国之言。

更夸张的是,孙承宗在皇帝没有明确给出回复之前,居然公开上门来拜访他,甚至还在他的建言基础上增加了奴儿干都司换装备的想法。

孙承宗要把奴儿干都司打包卖给大唐,这种话一出口,整个大明京师就彻底炸开了锅,这可是大明建国以来第一个敢公然出售国土的大臣,别说朝中诸公接受不了了,就是京师百姓也根本没办法接受,以至于孙承宗反倒是成为了话题之王,他徐光启那封奏疏反倒是成为了孙承宗的附庸。

徐光启一开始还没想明白孙承宗为何会如此大胆,但很快可他便回过味来,人家孙承宗可不是为给他徐光启转移矛盾,而是要借此机会迫使皇帝和大臣们选择妥协。

其实大明内部的各方面矛盾是非常明晰的,除了之后那位崇祯皇帝拎不清之外,如今的天启皇帝和内阁朝臣们都很清楚大明内部有哪些派系和势力,更清楚各个派系之间的矛盾点都在什么地方。

只要稍稍了解如今大明的内部局势,有心人就很容易看出孙承宗这么做的用意。

表面来看孙承宗是在突破大明底线,否决了大明不割地的默认规则,要用割地的方式来缓解辽东局势。

实际上就是给那些辽东将门一个明确的信号,如果这些人再不出力,朝廷并不介意连这些人和他们的地盘一起放弃。朝廷都敢出卖奴儿干都司,辽东自然也没有不能出卖的理由。

奴儿干都司早在很多年前就事实上脱离了大明的掌控,这无非就是个借口由头而已,孙承宗是在强迫辽东将门表态。

另外一个用意则是在夸大唐人的威胁,让各方势力你能够对辽东局势有个更清晰的认知,而不是一味的把辽东危局当成朝廷博弈的棋子,说白了就是告诉大家这棋子已经易手,你们玩不起,也别想再玩下去了。

或许还会有拎不清的朝臣看不到这一点,但徐光启可以确认,内阁诸公以及代表南方的官员们是完全可以看懂这份用意的。

辽饷怎么回事大家都很清楚,连小皇帝都门清的事情,在面对一个更加强大的对手出现时,再这么稀里糊涂的糊弄过去就只能把大家一起玩死。

孙承宗目前有着‘帝师’身份,小皇帝又没有第一时间在这件事上表态,这就让孙承宗的表现某种意义上代表了皇帝的态度。

要说有时候也不得不承认天启皇帝其实很聪明,远比他那个傻弟弟更聪明一点。至少人家拎得清轻重,也敢于放手让手下人做事。

尽管历史对这位皇帝的评价不高,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孙承宗在天启朝确实建立了关宁锦防线,魏忠贤也确实在某种意义上平衡了文官势力。

东方阅读网【www.dfmsc.com】第一时间更新《900人从1620开始》最新章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More+

蜀汉之庄稼汉

甲青

大明:家妻上将军

心中下雨

我的训练家模拟器

疯狂沉默

军旅:倒数第一?我考入最牛军校

凉学丽

留里克的崛起

重生的杨桃

蝉动

江苏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