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阅读网【www.dfmsc.com】第一时间更新《客厅里的明朝末年》最新章节。

这些流民,真是有好多年没正经见过油水了。

所以当锅中的香气四溢,这帮人也终于顾不上心疼了,一个个伸长了脖子往锅里瞧。

高二高三,还有刘鸡紧紧团结在二把手赵老头周围,现在他们都在拿眼询问赵老头:到底啥时候才能吃?

坐这里只能闻着却不能吃的感觉太难受了。

赵老头吞咽着口水,其实这个问题他也想问方公子,但他强忍着不问。

因为他赵有才现在好歹是個领导了,为了口吃的急不可耐,这不丢面子吗?

不过……赵老头灵光一闪,忽然急急的站起来,道:“我来给大家尝一尝咸淡!”

尝咸淡本来就是应该的,方愈毕竟不在厨房里混,差点忘了还有这么个环节。

方愈点头,赵老头便在众人的羡慕眼光中,三步做两步扑到了铁锅边。

他先是拿起勺子舀起一大勺浓汤,稍微吹了两口就“品尝”上了。

香!是真的香!不止香而且特别鲜(泡面配料中含有多种香辛料和提取香精),赵老头这几口下去,只觉得年轻时去酒楼喝的那些鲜味汤完全可以去做猪食。

赵老头喝完,下意识的还想再来一勺,等勺子伸进锅里才想起大家都在看着他呢。

舀汤的动作立刻变成了搅拌,边搅拌着还装模作样的咂嘴,道:“嗯……咸淡合适,但还没有完全入味,我看还可以再熬一会儿。”

“另外这肉……老头我也尝尝看。”

说着话间他的眼睛已经瞄到了一块肉,足有两指宽,赵老头动作飞快,他的勺子在翻腾的热锅中精准的把它捕捉到了。

“啊,原来是牛肉。”

赵老头接连啃了两口才分辨出来,只因明朝对杀牛行为控制的非常严格,距离他上一次吃到牛肉,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了。

赵老头细细咀嚼,感受着牛肉独有的肥美和细嫩,不知不觉的就闭上了眼睛……

“赵老哥!咸淡合适不?是不是可以吃了?”

猛然间就听到有人在喊他,赵老头回头一看,是高二和高三。

两兄弟一脸急切的样子,把“咸淡”二字喊的格外突出。

赵老头心中暗道不好,怎么忘了当老大的不能吃独食的道理,当下便呵呵一笑,招手道:“我一个人的口味做不得准,你们两,还有刘鸡也过来帮我尝尝。”

赵老头一个人吃两口也就算了,现在一下又奔过去三个人,这是在尝咸淡吗?

是当我们傻吗?

本来眼巴巴看着的流民们现在不乐意了,有人冲着赵老头喊,还有些人已经站了起来,表示也要过去“尝一尝咸淡”。

已经憋了很久的阿秀眼泪汪汪,拉着方愈的手,一口便道出了这些大人的虚伪:“爹,我也想吃肉。”

方愈现在明白了,赵老头这厮原来是在吃独食呢,你看现在都已经引起公愤了。

方愈连忙走过去阻止赵老头这种恶劣行径。

并要他们帮忙削面条(变大了,得烫熟还得削),等会还要他们一碗一碗的给流民分面条。

“你们几个等会最后吃,什么时候给他们分完了你们自己再吃。”

方愈给了三个年轻人一个小小的警告,又单独把赵老头拉出来,给他讲了一通做领导的要“先流民之忧而忧,后流民之乐而乐”的道理。

“起码不能做的太明显。”方愈最后说到。

你要这帮古代人做到人人平等那是不可能的,也别指望着杜绝任何特权,这样的话,下边的人不但感受不到平等,还会觉得特别迷茫。

领头的就应该吃肉,但千万不要忘记让他们喝汤……大约就是这个道理。

这只是一个小小插曲,等一碗满满的削面到了手中,那些流民立刻偃旗息鼓,各自找了个地方干面去了。

营地里响起了一片嗦面的声音,还不时夹杂着他们的惊叹。

“我勒乖乖来!这肉咋切了这么大块,咬起来是真得劲。”

“这肠是怎么弄勒?像鸡肉又像猪肉,香哩太狠了!”

“这面嚼着劲道,里头一粒砂都没有,这汤……”

方愈也端着一碗面和阿秀坐在一起,看着阿秀像只小仓鼠似的,飞快的就把一根肉条给啃完了,便夹出自己的那一份放到她碗里。

阿秀喜极,想了想却又要夹回来,道:“爹,你也要吃,伱也要和阿秀一起吃。”

方愈推开,悄悄的透露道:“其实刘鸡叔叔给我碗里加了三根,还有两根藏在面底下,你先吃,吃完了我再给你一根。”

阿秀听了咯咯直笑,连忙举着小筷子凑过来,翻开方愈碗里的面条一看,果然底下藏着两根牛肉,还是很粗的两根。

这下她吃的放心了。

下午到了流民营地以后,方愈给阿秀洗了脸,又给她编了头发,现在看起来就是个十分漂亮的小女孩了。

相比起其他流民的面带菜色,阿秀的脸上居然还有点婴儿肥,捏起来软乎乎的,唉……这说明她的父母爱她若珍宝,把所有能留的东西都给她留着。

一直到生命的尽头。

“明天给她买件新衣服,要是那典史出来搞事的话,就叫潘神仙揍他。”方愈心想。

现在吃的问题解决了,只要潘老师随意抓出一把米,就足够这帮流民吃上一整年。

东方阅读网【www.dfmsc.com】第一时间更新《客厅里的明朝末年》最新章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More+

蜀汉之庄稼汉

甲青

大明:家妻上将军

心中下雨

我的训练家模拟器

疯狂沉默

留里克的崛起

重生的杨桃

大国军舰

华东之雄

蝉动

江苏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