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阅读网【www.dfmsc.com】第一时间更新《我比崇祯大一岁》最新章节。

总而言之,崇祯很满意这一任宣大总督,不止一次当着满朝文武夸奖耿如杞有担当能任事。

崇祯皇帝是个性情中人,看上谁了,怎么都好。

吃了袁崇焕的瘪后并没有痛定思痛。

所以准了耿如杞急需修复宣大境内一千二百里边墙的奏疏,交由户部调拨钱粮。

宣大边墙已经是千疮百孔,修缮一新绝无可能,朝廷拿不出这么多钱粮,只是批准修建几处要紧地段。

耿如杞已经想好了,得到朝廷修缮边墙的钱粮后,一半用在大同一线,一半补贴给黄毅完成东山堡修筑兴和城。

有黄毅在关外扼守这两座城池,张家口长城一线,相对安全。

现如今最不放心的就是大同一线。

上一次被文官武将坑得差一点丢了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耿如杞根本不放心那些嘴上忠心耿耿的总兵、副将、参将。

不得已,只能调督标营参将耿章华去大同防备林丹汗贼心不死搞偷袭。

他其实想得挺美,张家口一线的安全交给准女婿,大同一线有亲儿子,他这个宣大总督自然稳坐钓鱼台。

耿章华分不开身,他认同黄毅的理念,一样的觉得强军是练不出来是打出来的。

他在大同不是老老实实固守,而是实战练兵,他亲自率领铁甲家丁有计划地出边墙洗劫紧靠边墙的部落。

有一千五百兵强马壮的铁甲家丁可用,只有几十几百青壮年的察哈尔或者土默特中小部落哪有反抗的余地?

耿章华反过来打蒙古人的草谷,军队天天都能吃到牛肉和羊肉,日子过得美滋滋。

但是他浅尝辄止,麾下人马绝不追出边墙二百里范围。

这相当于是给土默特或者察哈尔诸部一个默契,边墙二百里外任由你们放牧,接近到二百里内就得被抢劫。

鞑子虽然全民皆兵也不能长年累月集结两三万兵马跟宣大军对峙,他们也要生产啊!

所以土默特或者察哈尔的部落都开始往西、往北迁徙,让出边墙外二百里的缓冲地带。

耿章华给黄毅写信说明了没法赴约的原因后,还建议安排一部分已经向根据地臣服的小部落去大同一线的边墙外放牧。

承诺他的人马能够保障牧民的安全!并且告诉黄毅。

东山堡的修建速度太慢,建议黄毅直接插手。

黄毅看到来信后笑了,现在不是被地盘不够困扰,仅仅是坝上地区就有后世的两个江苏省那么大。

而是因为强敌环视,没有安全感,必须趁着建奴跟孙承宗在大凌河斗法,无暇顾及蒙古大草原的机会彻底干掉喀喇沁诸部。

根据地暂时不缺地盘,缺的是人口,黄毅跟耿章华用不着虚伪客套,回信时直接否了分一些根据地小部落去他那儿的建议。

继续要求耿章华派遣一部分家丁收容从陕西逃荒、逃兵灾的流民。

同意开了春就派人前去接管并没有完成的东山堡。

说实话,哪怕宣大不给钱粮,黄毅也愿意把东山堡修建成混凝土地基的石头城。

那儿离张家口才十里路,以后人口多了完全可以扩展东山堡的北城墙背靠城池圈起周长四五十里的厂区。

如果按照后世的算法,十五里方圆能够有五六十平方公里。

即便只有一小半土地可耕种,也能弄出三四万亩良田。

足够分配给住房东山堡的军属。

地方大,前有东山堡守卫,后有长城为依托,在这里建水泥厂、石灰窑、面粉厂、肥料厂等等企业安全有保障。

肥料厂当然不是后世的化肥厂,以目前的科技水平,三酸两碱还搞不定,做不出化肥。

但是黄毅手机里保存了用牲畜粪便或者人粪熬制土化肥“肥田粉”的配方。

这种“肥田粉”富含氮磷钾,而且含氮量很高,明朝的田亩如果能够使用这种土化肥,产量肯定能够翻倍。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解放后的亩产拿解放前相比较翻了两三倍,最主要的是因为化肥广泛使用,没有化肥只有有良种也是枉然。

化肥,即便是用人畜粪便熬制的土化肥,成本都很高。

很简单,熬制需要烧火!需要大量人力啊!

但是根据地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产煤,完全可以烧煤熬制“肥田粉”,煤渣还可以改良土壤。

当然,建起土化肥厂大量生产能够让一亩地的产量赶上甚至于超过两亩地的“肥田粉”,

这得是黄毅混到足够控制张家口的实力之时,对了,还得是名正言顺的张家口主将。

后世研发出了“肥田粉”,但是生产使用的地方少之甚少,基本上没能推广开。

黄毅知道这玩意儿还是在网上讨论穿越大杀器时发现的配方和详细的介绍。

然后他特意百度了土化肥“肥田粉”,了解了这东西的优越性。

但是这东西生不逢时,因为后世正经八百的化肥产业链已经成熟,成本更低且使用方便,而且更加高效。

还有一个最大的原因,后世的农民也受不了熬制大粪的奇臭无比,谁愿意干这种脏活儿?

出多少钱工资才能雇到熬制大粪的工人?

加上高价的人工,“肥田粉”的成本就远高于已经进入机械化大生产的化肥了。

东方阅读网【www.dfmsc.com】第一时间更新《我比崇祯大一岁》最新章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More+

蜀汉之庄稼汉

甲青

大明:家妻上将军

心中下雨

军旅:倒数第一?我考入最牛军校

凉学丽

我的训练家模拟器

疯狂沉默

留里克的崛起

重生的杨桃

蝉动

江苏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