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3条路(2 / 4)
东方阅读网【www.dfmsc.com】第一时间更新《千禧年半导体生存指南》最新章节。
现在的中芯国际主要股东同样是申海方面,但是从这几家换成了申海交大、MH区区属投资平台和一家长三角地区的国资企业。
原本的大股东张江高科以原价转手给了交大的校办企业。
胡正明说:“这是两条战略方向,你说的那种解决方案是做中低端市场,构建一支足够有规模的销售团队,把产品卖给华国本土企业。
他们对芯片的需求没有那么高,中芯主流的0.18微米和0.25微米制程的工艺完全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关建英点头:“没错,申海贝岭、宏力半导体甚至华虹NEC都是采取的这个方案。这样其实也比较稳妥,能尽快实现盈亏平衡,给投资人信心。”
实现盈亏平衡对一家芯片代工企业来说才算是走上正轨,后续不管是估值还是继续融资都会容易很多。
胡正明说:“是的,第一条路很简单,大部分华国企业都是这样做的,从国外引进落后一到两代的生产线,然后寻找需求方把产品卖给他们,实现盈亏平衡。
这样会有几个问题,首先你的营收是靠销售团队,从良品率到价格都没有明显的优势,那么你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的销售能力,也就是说完全仰仗销售团队。
对于一家芯片生产型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在销售团队,那么研发获得的资源和支持力度注定是非常有限的。”
这里的例子可以参考小米,一家核心竞争力在供应链管理上的企业,研发上注定会成为短板,联想也是同样的道理。
“二是他们需要花大力气去维护不同的客户,因为你生产的芯片属于中低端芯片,加上客户是销售团队找来的,不管是对方企业的稳定性还是你们之间合作关系的稳定性都相对较低,这些企业存在经营不善破产或者降低需求的风险,存在被其他芯片生产企业抢走的风险。
所以看似稳定其实没有那么稳定。
三是最重要的在于会缺乏跟进前沿技术的动力,因为这类需求方他们的需求可能几年都不会变,他们一直都要求0.18甚至0.25微米制程的芯片,你做这个就能满足他们需求了,你会去追求更先进的技术吗?显然不会,因为吃力不讨好,会形成路径依赖,然后逐渐失去竞争力。
所以看似稳妥实际上还是有风险的。”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华国的芯片代工企业只有中芯矮个子里拔高个,勉强拿得出手,其他的要么规模不够要么技术不足,这是他们最初的经营战略决定的。
关建英像是想起来什么一样,他作为行业老兵很能理解胡正明所描述的点,“你说的很对,确实有这方面的风险。
我们在硅谷的时候见过很多芯片领域的企业都死于过得太舒服,而忽视了行业变化最后被技术进步所淘汰。”
“是啊,我也知道很多类似的案例,所以张汝京的战略规划,他选择的需求方主要是德州仪器、英飞凌、高通这些大型企业。
他们能提供的不仅仅是订单,还是从技术上帮助中芯国际优化他们的生产工序,为了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些巨头会倒逼中芯技术进步。
无论是英飞凌向中芯转移更先进的芯片生产线,还是德州仪器把90纳米制程的后半段交给中芯去做,无不证明了这一逻辑。”胡正明说。
胡正明总结道:“正是因为和这些企业合作,也导致中芯国际在芯片设计公司心目中有一定的声望。
像华虹NEC、华晶、申海贝岭、宏力半导体这些,他们都主要是做内存芯片,很少有做逻辑芯片的,只有中芯有大规模生产逻辑芯片的能力。
我和张江园区一些芯片设计公司的老板也聊过,他们最开始都是找台积电代工,台积电贵嘛,后来他们开始找中芯国际流片,最后大规模量产去找台积电,现在他们连大规模量产都开始找中芯国际了。
这条战略路线,不需要把太多精力放在销售上,按照我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才符合芯片生产型企业长期发展的。”
关建英点头后说:“我们走的是第三条路。”
东方阅读网【www.dfmsc.com】第一时间更新《千禧年半导体生存指南》最新章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